2009年5月20日,在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11屆中歐領導人峰會,無疑會成為迄今為止中歐關系發展史上一次特殊而又重要的會議——這是首次被推遲召開的中歐峰會。
歐盟已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貿易在中國外貿總額中所占比重達16.4%,其中對歐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0.7%,位居第一,自歐洲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11.4%,僅次于日本居第二位。歐盟不僅是中國第四大外資來源地,也是中國累計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還是中國接受外國官方金融信貸和援助最多、最集中的來源地。
自1998年中歐峰會正式開啟以來,按照既定議程,中歐領導人先后如期舉行了10次高層會晤。而原定于2008年12月1日在法國里昂舉行的第11次中歐峰會,卻因當時的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奇執意要會見達賴,嚴重干涉了中國內政,為此中方決定推遲峰會。
由于中歐關系發展中的不對稱性、雙方經濟制度及價值觀念、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差異性,在本次峰會上,中歐雙方關注的側重點依然有著明顯的不同:中方主要討論經濟性議題,而歐方在雙邊關系、地區性問題和全球性問題上均有所涉及,具體包括:如何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包括金融危機、氣候變化、如何推進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等。
中方會敦促歐盟放寬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限制,對歐盟的對華反傾銷政策采取更加嚴厲的批評態度,尤其希望歐盟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而歐盟對中國的上述要求反應并不會太積極,更多關注中國市場準入并要求中國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表明積極態度。
但無論如何,中歐經貿關系中的政治化和復雜化色彩開始趨于淡化,雙方均將經濟性議題置于了首要地位,歐方還刻意避免或力求改變過去將中歐經貿摩擦與政治、人權問題相掛鉤的慣常做法?梢哉f,中歐關系的發展逐漸回歸正常軌道。
|